close

undefined

2002年到2013年,《年少時代》花了十二年的拍攝時間,紀錄了一名虛構男孩Mason從童年到青春期的生活。歷經三次美國總統大選、三屆奧運、三屆世界盃,翻開這個喜歡以四年為一個單位計算的世界,不管好的壞的,許多事情仍歷歷在目,時間就這樣流動著不斷前進,緩慢且難以察覺,我們如何計算這段時間真正的長度?每個人的答案不盡相同,而曾在《愛在》三部曲裡見證過一對戀人的成長的Richard Linklater給的答案是,十二年,或許足夠讓一個男孩長大成人。

undefined

要在很短的時間內拍完一部電影很難,但要把一部電影的拍攝時間拉得這麼長更是不容易,《年少時代》使用的拍攝手法前所未有,不同於一般電影總是讓演員遷就緊湊的拍攝時間,而是讓拍攝時間緊挨著演員們的成長及老去。看著主角Mason從一個六歲的小男孩到高中畢業,聚焦在他典型且平凡的美國家庭生活,雖算不上有主要的起承轉合,但電影將近三個小時的時長卻一點也不令人疲乏,溫吞的節奏讓人無法察覺時間的快慢,隨著情節沉浸在電影中不著痕跡的前進。但結束後的反思帶來的震撼卻相反地無比巨大,突然意識到自己是真的見證了一群「人」十二年下來的改變,相較起來電影的三個小時變得渺小。144個月,這麼長的時間有太多的變數,為了確保這個故事像一般人一樣,隨著時間產生改變,Richard Linklater邊寫邊拍邊剪,讓這個每年只見一次的「家庭」生動的詮釋出每個珍貴的時刻,直到殺青之前,沒有人能確定這部電影到底會長什麼樣子,塵埃落定之時,這部導演踩著時間的步伐製作,只有時間能造就的電影,才能展現出其完整的風貌,人生不也是這樣,不到最後一刻,你不會知道時間造就的是怎麼樣的自己。

undefined

很好奇到底要怎麼完成「十二年拍一部電影」這個不可能的任務,在藍光版的《年少時代》的特別收錄裡有一小段約三分鐘的幕後花絮,但只簡單的收錄了導演Richard Linklater以及演員Patricia ArquetteEthan Hawke的訪談有點可惜,不過對導演的構想、這部電影的拍攝方式,都有約略的解說,其實我更想知道的是飾演MasonEllar Coltrane對參與這部電影真正的想法,看完這部電影,總產生一種自己真的看著他長大的錯覺。

undefined

像是Jim Croce唱著:「If I could save time in a bottle.」,時間被保存在罐子裡會變成什麼模樣?以前不太懂這首歌真正的意涵,但現在覺得或許就像是Richard Linklater為了拍《年少時代》所做的事一樣,一年一年、一點一滴的把一個家庭的回憶濃縮在一個名為電影的罐子裡,最終獲得的是最美好、獨一無二的回憶寶藏。除了人的改變以外,我們能看見在各種不經意留下的時間軌跡,從小布希到歐巴馬、小甜甜布蘭妮換成女神卡卡,Facebook的功用從更了解朋友變成了製造假象,人們嘴裡談的、手上用的、身上穿的,每一個細節都能看出時間移動的軌跡,即使近年電影吹起了懷舊風潮,大家搶著複製過往並搬上大銀幕,但時間移動所帶來的感覺就像是油畫一層層疊加而上的筆觸,畫布上最終形成的溫潤厚度無法被模仿取代,如同我們無法重現那年夏天的微風,或是午後的雨滴,《年少時代》所呈現的時間感是沒有辦法被複製的,唯有忠實地隨其流動才能達成,經過緩慢的沉澱,這部電影就像是深埋在地底下的寶石,出土時在太陽底下熠熠發光。

 

本文為傳訊時代多媒體邀稿,文字版權為本人及傳訊共同擁有,非經同意不得轉載使用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紅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